【glbthistorymuseum.com--行为习惯】
很多父母一边被孩子气的半死,一边又担心自己的怒吼让孩子失控,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,很多明星都有自己的戒吼心得,理解孩子,轻声细语的教育更加有效,那么怎么戒掉吼孩子的习惯?下面本站带来介绍。
我们爱孩子,但是当我们累了、着急的时候,就容易为了孩子的一个小行为对他“恶语”相向,这是对孩子莫大的伤害。
因为有爱,每句话要好好说!
父母都不能包容孩子的错,那还能指望谁包容?
曾经在《@所有人》这个深度网络认知类节目中,看过著名演员小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。
小陶虹说,有一次出门前,女儿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砸在地上,她冲上去劈头盖脸冲孩子一顿吼:“你怎么回事啊?”
被小陶虹这么一吼,孩子吓一哆嗦,当时就愣住了,眼神里充满了恐惧,忘了说话,连平时惯常的大哭都没有。
当小陶虹看到女儿这个表情的时候,她立刻意识到大吼孩子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,对孩子伤害有多么大!
每个孩子,可能都会如此吧。
在他们被自己的父母怒吼的时候,他们并不是知道自己做了什么,为什么错了,孩子只能感受到恐惧。
久而久之,这种恐惧让他们觉得:妈妈不爱自己了!
吼叫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,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,他只看到了一件事:妈妈发火了,不爱我了!
对此,小陶虹说:“要改正孩子,不是要让她在记忆中留下一个妈妈不允许我犯错的烙印。”
当女儿再次将牛奶掉到地上的时候,她没有批评,而是走过去抱住了手足无措的孩子。
这时,沉默中的女儿有了安全感,哇地一声哭了出来。
小陶虹:“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孩子的错误,世界上还有谁能包容她!”
语言是把双刃剑,能伤人亦能疗人
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,但却不是每个父母,都懂得让孩子变好的方法。
有人以为骂一顿,孩子就能理解了;
有人以为吼一声,孩子就能记住了。
“吼孩子”这件事跟学历无关,跟品行无关,只因我们太浮躁、太焦虑、还有就是太爱孩子。
因为爱,恨铁不成钢才吼,但吼完,看他楚楚可怜的样子,老母亲又暗暗发誓:下一次,我一定要温柔耐心地对待他。
心里默念:亲生的,亲生的,亲生的……
同时也在用意念催眠自己:他很可爱,他很可爱,他很可爱……
世界如此美好,我却如此狂暴,这样不好不好!
BUT……当孩子再次触及底线时,小宇宙还是要爆发:
妈:“别哭了,有什么好哭的!真是快被你气死了!”
孩子(继续狼嚎,音量调高)
……
吼
妈:“衣服不能赶紧穿吗?还得刷牙、洗漱、吃饭……要迟到啦,祖宗。”
孩子(貌似屏蔽妈妈的声音,依旧不紧不慢)
……
吼
妈:“这么简单的题不会做?老师讲的时候你干嘛啦,怎么这么笨呀。”
孩子(貌似在努力思考,就是写不上答案)
…… 吼
生活中父母一次次的吼叫,是对孩子内心重重的打击!
我们或许已经淡忘小宝贝,刚刚来到人间的那一份激动和喜悦!孩子长大了,有了自己的主见,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却变得烦躁不安,不再耐心!
即使孩子犯了错,又不是天大的事儿,为什么就不能控制一下情绪?
当你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,效果或许会截然不同!
第一步,先安抚情绪
当孩子正处于火山爆发时,只要先安抚他的情绪即可,千万不要试图在此时说教,因为孩子绝对听不进去,越在这个时候讲道理,越会让彼此生气,所以“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讲道理”,只要安抚就好。
第二步,明确告知错误
明确告知孩子的错误,是讲道理很重要的一步。
第三步,说明“为什么不能这么做”
当孩子在解释时,我们要用认同的方式响应孩子,才会让他觉得我们了解他的行为,跟他站在同一阵线,如此,才会愿意向爸妈说明背后的原因。
要如何与孩子说明“为什么不能这么做”呢?
跟孩子阐述事件发生的当下,与事后双方与他人的情绪、感受,会让孩子体会对方的心情,也会意识到自己做出这个行为的可能后果,让孩子在每次事件中同理他人与尊重他人。
至于孩子的错误行为,只需言简意赅用一句话带过,无需在此纠结。
与孩子说明“为什么不能这么做”的原因时,要谨记:“不要只是批评孩子的行为,要讲出双方与他人的情绪与感受。”
第四步,模拟“再遇到相同状况怎么办”
许多父母与孩子讲道理时,通常到此为止,认为只要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以及说明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的原因,孩子就会懂了。
是的,孩子的确知道不可以这么做,但若下次遇到同样的状况时,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。
孩子不是大人,很难举一反三,当他下次面临同样的事情时, 依然不知所措——娃娃被抢了,还是只会用哭的方法;别人不借他玩具,还是只会出手打人用抢的方法……
此时,父母就会觉得,不是跟你讲过了吗?怎么还是这样?
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告诉孩子“再次遇到同样的状况时该怎么做”。